5月18日,兩江新區儲能產業推進會召開,會上,兩江新區發佈了《兩江新區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發佈了5位院士領銜的兩江新區儲能產業第一屆專家諮詢委員會,發佈了1個長安儲能電站示範項目,簽約7個多業態項目。
兩江新區儲能產業推進會
推進會的召開,不僅爲兩江新區爲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注入了新動能,更標誌着,兩江儲能產業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黨中央着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
作爲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兩江新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瞄準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加快發展新型儲能產業。
目前,兩江新區已引進了贛鋒鋰電、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明天氫能等標誌性項目,成爲全市儲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平臺,是新型儲能產業聚集的重要區域。
起步:發展儲能產業恰逢其時
能源是國民經濟命脈,隨着全球格局變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爲各國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呈現迅猛發展態勢。但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存在不確定和不穩定性,由此,儲能產業將成爲未來清潔能源更大規模發展的首選。
所謂儲能,即是通過特定的裝置或物理介質將不同形式的能量通過不同方式儲存起來,便於以後在需要時再次利用的技術,應用最廣的是抽水蓄能與電化學儲能。而當前非常熱門的新型儲能,一般指除抽水儲能外的新興儲能技術。
去年,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300多項與儲能相關的政策。今年,國家對新型儲能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包括《“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都明確,要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據估算,“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合計市場空間約6000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1.3萬億元。
重慶作爲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製造業大市,裝備製造、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基礎雄厚,爲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其中,兩江新區的優勢尤其突出。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兩江新區儲能產業鏈鏈長王愚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兩江新區儲能產業鏈鏈長王愚在21日召開的兩江新區加快建設產業功能區、大力實施“鏈長制”工作推進會上表示,兩江新區發展儲能產業有兩大優勢,其一,新區汽車、電子兩大千億級產業和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兩大百億級產業爲儲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和現實需求,其二,中科院綠色院、北理工、西工大等多家院所爲儲能發展提供了科研支撐。
產業基石加上國家戰略,兩江新區發展儲能產業恰逢其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在兩江新區儲能產業推進會上也通過視頻表示,發展儲能產業對可再生能源推廣、氫能戰略實施、電池更新換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兩江新區順應能源轉型趨勢謀劃佈局儲能產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自覺行動,是把握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是強化西部大開發戰略支點的有力支撐。
加速:重大項目紛紛“搶灘”登陸
去年以來,兩江新區以建設“11+1”產業功能區、實施“鏈長制”爲契機,開始有規劃地引入系列重大項目。儲能產業由此起步。
去年6月,投資6.5億元的太藍科技固態電池總部基地項目落地兩江新區,其擁有世界領先的氧化物固態電解質和固態電池的量產技術。
建成投產後,太藍科技將專注於固態動力鋰電池和關鍵鋰電材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其開發的固態鋰離子電池產品技術成熟,關鍵性能指標全面超越現有鋰電技術,擁有高功率、高容量、長壽命、低成本等顯著優勢。
在儲能技術中,電化學儲能擁有響應快、配置靈活、受地形因素影響小的優勢,發展的潛力更大,而鋰離子電池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發展迅猛,安全性、能量轉換效率、經濟性大幅提升,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其優勢愈發明顯,被廣泛用於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工業儲能等領域。
去年9月,投資54億元的贛鋒新型電池科技產業園及先進電池研究院項目正式落戶兩江新區。
其中,贛鋒新型電池科技產業園項目投資約50億元,在兩江新區建設約10Gwh鋰電池生產線。先進電池研究院將組建專業研發團隊,與儲能、消費電池、動力電池領域主要客戶開展混合態電池開發測試,更好地推動電池技術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這是兩江新區建設產業功能區、實施產業“鏈長制”後落地的又一重大項目,對於新區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條、進一步補鏈強鏈壯鏈具有重要促進意義。
贛鋒鋰電是全球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領跑者,鋰電池板塊是贛鋒全產業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其自我研發的系列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動大巴、機場設備、軌道交通、5G智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可爲應用方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去年10月,國家電網電池儲能技術實驗室共享(重慶)實驗室揭牌成立。該實驗室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聯合打造,旨在整合三方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開展電池儲能關鍵技術攻關、成果推廣、標準研究、技術服務等相關工作,推進電池儲能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博士後趙勇表示,去年揭牌以來,實驗室發展迅速,現已承擔國網西南片區儲能電池試驗檢測與認證評價任務,可爲成渝地區動力電池企業、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動力電池性能檢測與評估服務實驗室。“目前可實現年均2000萬元、0.6GWh的檢測量,未來將實現更大突破。”趙勇表示。
而在今年,儲能產業發展的腳步進一步加快。
儲能重點項目集中籤約
在5月18日召開的推進會中,兩江新區簽約引進贛鋒新型電池產業園新增投資項目、低碳及儲能技術產業化功能平臺項目、重慶能投清潔能源總部項目等7個儲能相關項目,投資總額約109億元,涵蓋研發創新、總部運營、生產製造、檢測認證等多個業態。
“目前,兩江新區儲能產業已經初具雛形。”兩江新區招商集團副總裁曾鳳表示。
未來:打造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
“十四五”是新型儲能發展的戰略窗口期。隨着儲能技術不斷突破,儲能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立足未來,兩江新區也有清晰的路徑和藍圖。
根據日前發佈的《兩江新區加快推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兩江新區將從構建新型儲能創新體系、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集羣、推動新型儲能應用示範、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建立新型儲能項目管理機制等方面發力,推動兩江新區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在構建新型儲能創新體系上,加快新一代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實現技術突破;高標準建設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加快國家電網電池儲能技術共享(重慶)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校地合作,深化新型儲能專業人才培養。
在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集羣上,加快贛鋒鋰電、太藍固電池等重點項目建設,培育儲能“鏈主”企業,推動全產業鏈發展,瞄準頭部企業,集中優勢資源,謀劃一批重大項目。
在推動新型儲能應用示範上,聚焦用戶側、電網側場景,每年遴選5個新型儲能示範項目,開展液流電池、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試點示範。
在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上,鼓勵大工業企業利用新型儲能設施降低用能成本、提升錯峯能力,推動電網在關鍵電網節點佈局新型儲能,合理有序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
“到2025年,兩江新區將打造成爲我市新型儲能產業集聚區、創新引領區、應用示範區,力爭成爲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曾鳳表示。
(記者 孫海燕)
©2001-2022 重慶BEPLAY全站官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